【看劇心理學】IMDb 8.4分,這部一鏡到底的英劇《混沌少年時》為什麼引起社會的關注?
【看劇心理學】IMDb 8.4分,這部一鏡到底的英劇《混沌少年時》為什麼引起社會的關注?
一劇揭穿整個網路世代的傷口。

Netflix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播出後,迅速引起全球觀眾熱議,IMDb 評價高達 8.4 分,四集長度、每集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令人屏息。但比起技術層面,更值得被關注的是:這部劇用令人不安的真實感揭示了現代青少年如何在數位世界中被塑造、撕裂,甚至摧毀。
本篇文章將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帶你看見這部劇背後不只是影像技巧,而是一整個青少年心理危機與網路文化交織下的時代病症。
為什麼現代男孩越來越不快樂?為什麼他們渴望被稱為「Alpha」?什麼是紅藥丸文化(Red Pill)與毒性男子氣概(Toxic Masculinity)?父母、學校與整個社會又該如何面對這個數位原生世代的「靜默崩潰」?

一個男孩,一場殺人事件,背後是整個網路世代的傷口
《混沌少年時》的故事從一場天未亮的破門逮捕開始。年僅13歲的Jamie Miller因涉嫌殺害女同學Katie Leonard,在全家震驚之下被警方帶走。這部戲劇並不打算讓觀眾猜兇手是誰,因為真正的問題不是「誰做的」,而是——為什麼會發生?
導演用四集一鏡到底的方式,讓觀眾宛如親歷整個事件的發生、延燒與崩解。我們被迫陪伴Jamie的父母、調查員、心理師,以及他身邊的同儕,一起拆解一個少年內心如何逐漸被網路世界扭曲,最終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當青少年的房間成了最危險的地方
劇中父母對Jamie的敘述是:「他總是放學回家就上樓打電腦,沒有惹事,也沒出去鬼混。」這是許多現代家庭熟悉的景象——我們以為孩子在家就是安全的,卻忽略了房門關起來後,他的世界其實可能比街頭還危險。
從青少年發展的心理狀態來看,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於自我認同的塑造期。根據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青少年正面對的是「身份認同 vs 角色混淆」的發展任務。他們會透過模仿、探索與比較,去決定自己是誰、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然而,當代的青少年在這個階段,如果在家庭或生活中缺乏正向參照與楷模(如安全的家庭溝通或多元的性別角色範本),他們就可能轉向網路世界尋求答案——即便這些答案過於極端、單一,甚至帶有破壞性。
就像是Jamie,他花了大量時間浸泡在網路論壇、社群平台與短影音中,雖然劇中未明言他看了什麼,但從他對「男性價值」的困惑、自我厭惡、性別敵意、社交羞辱,以及對「被當成incel」的羞恥,可以看出他已深陷當代網路文化中最陰暗的角落——Manosphere(男性圈)。

我們的男孩,正在被一套有毒的網路邏輯重塑
Manosphere 是一個鬆散但強大且快速傳播的網路文化結構,涵蓋了「紅藥丸理論(Red Pill)」、「Alpha男性」、「PUA」、「MRAs」等觀念。他們以「男性覺醒」為名,實則販賣厭女、權力崇拜與極端性別二元論。這些內容在YouTube、TikTok、Reddit甚至Instagram上以迷因、短影片、語錄包裝,對正在尋找自我認同的青少年來說,既具吸引力,又極具殺傷力。

心理學家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提醒我們,行為不僅來自直接經驗,更多來自觀察與模仿。在社群媒體高度視覺化的語境中,青少年極容易模仿那些看起來「有掌控力」的網紅或男性導師言行,尤其是當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感到無能為力的時候。
Jamie並不是真的「邪惡」,他是一個被這套邏輯洗腦的少年典型,他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會被同儕取笑,不懂怎麼與女生相處,只知道他「不像個真正的男人」,也因此,羞辱與報復成了他唯一知道的出路。這個案件不是個偶發式的悲劇,而是一整套毒害文化慢性醞釀的結果。

「我不是娘,我不是gay」:當自我認同變成求生策略
第三集最令人不忍的對話,是Jamie被法庭心理師Briony探問關於性別、情感與自我價值的問題時,不斷強調:「我不是gay,我有過女人,我是男人!」這段看似粗魯的言語,其實充滿悲傷。他不是純粹的在表達自信,而是在防衛——他在求生;作為一個身陷男性圈文化的青少年,如果連「男性」角色都失去了,那麼他可能將會一無所有。

從心理學家James Marcia的青少年自我認同理論來看,Jamie可能處於「身份迷失(identity diffusion)」或「過早定向(foreclosure)」的狀態。他沒有經歷真正的探索過程,而是被動接受了來自網路的價值觀與性別定義,這導致他不敢面對真實的自我,而是選擇了社會期待的陽剛樣貌作為防禦。
回到台灣校園中,當我們在學校裡看見男孩們彼此「測試和比拼man度」、瞧不起彼此的脆弱或多元性別表現時,看見的其實是一整套不安、自我懷疑與認同危機的延伸—並且這個危機被網路社群無限制的擴大。

家長的「我不知道」已經不足以為自己辯護
《混沌少年時》最震撼的不是暴力畫面,而是Jamie父母那種真誠但茫然的悲痛。當他們看著監視器畫面中的兒子,無法理解為何自己「乖巧的孩子」會迸發出如此殘酷的行為,那份失控與懊悔,讓人難以直視。
這份震撼,揭露的不只是親子之間的溝通失聯,更是一種心理支持與資源的失落。從系統家庭理論的觀點來看,一個家庭所包含的,不僅是家庭成員的集合而已,而是彼此交流、互動的整個系統。當家長選擇「不問、不說、不看」,等於默認孩子的成長交給了演算法與演員——孩子的「世界觀」,已經不是家人給的,而是演算法餵的。

該怎麼開始補破網?
我們無法一夕之間改變網路文化,也不能指望孩子「自己想通」。但心理學家Carol Dweck提出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給了我們一個關鍵訊號:人的選擇與價值觀是可以被建立、修復與重塑的,我們只需要在給予孩子們保護與支持的同時,讓他們也有機會安全的探索那個「不被網路定義的自己」。
我們得要承認孩子們的網路生活與真實生活一樣重要;得用心了解他們所處的數位環境,而非只是監控網路使用時間的長短。也要和他們討論網路資訊的內容、價值觀、性別意識、情感表達,而不是單單用「不要看這個」就結束掉一段極富成長性的對話。要讓孩子明白,他不需要成為某種樣子才能被愛、被接受、被傾聽。

/ 不只是孩子的問題,是整個社會的課題
Jamie的悲劇不是結局,而是鏡子。它照見我們這個社會如何對待弱者、沉默者與「不夠像樣」的年輕人。我們一邊製造標準,一邊否認壓力來源,然後在悲劇發生後才驚訝地問:「怎麼會這樣?」
但或許我們其實早就知道,只是沒有人願意說出來。
專業審稿:鬧心房,放心事|吳子銳諮商心理師
#Netflix推薦 #青少年心理 #混沌少年時 #Adolescence影評 #數位原生世代 #毒性男子氣概 #紅藥丸文化 #厭女文化 #網路霸凌 #影集深度解析 #親子教育 #青少年危機 #心理學專欄 #Manosphere #Netflix英劇 #社會觀察 #心靈共感 #心理健康 #影視評論

相關註釋*
Manosphere(男性圈):泛指網路上一群強調男性主義、厭女、或男性權利保衛的社群,常透過論壇、社群媒體傳播具爭議性的性別觀點。
Red Pill(紅藥丸理論):源自《駭客任務》的比喻,意指「看清現實真相」。在男性圈中被扭曲為「覺醒男性對女性與社會控制的認知」,實則常夾帶性別歧視論述。
Incel(非自願禁慾者):意指因社交困難無法建立性關係的男性,在某些極端社群中,該詞被轉化為對女性的敵意來源。
PUA(Pick-Up Artist):以「把妹術」為名義的社群或課程,教導男性如何操控女性情緒以達到戀愛或性關係,常涉及操縱與性別權力不對等。
Erikson「身份認同 vs 角色混淆」:指青少年期最主要的心理社會發展挑戰,在於釐清「我是誰」,若缺乏正向支持,容易陷入認同危機。
James Marcia的自我認同狀態:將青少年的自我認同發展分為四種狀態,包括探索與承諾的程度(如身份迷失、過早定向等)。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人類行為不只來自經驗,更來自對他人行為的觀察與模仿。
Carol Dweck的成長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價值與行為可透過後天努力與支持成長改變,與固定型思維相對。

(三) 台北夜診/健康諮詢推薦-療寮診所
療寮診所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務,包括家醫科、物理治療、心理諮詢和營養指導,特別適合忙碌的現代人。我們不僅是診所,更是您的健康夥伴,致力於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與健康促進活動,幫助您放鬆身心,提升生活品質。
◆ 服務項目
雙北交界|板橋藝文空間|捷運站步行5分鐘|可容納30人
• 位於雙北交界,板南線捷運站步行5分鐘
• 家醫科: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異常、代謝症候群
• 諮詢服務:物理治療、心理諮詢、營養指導
• 健保門診與自費疫苗施打
• 特設週三夜診,特別適合忙碌的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