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放映】影像的顏色政治——從《顏色擷取樣本.mov》談色彩、認同與對話
【獨立放映】影像的顏色政治——從《顏色擷取樣本.mov》談色彩、認同與對話
當我們談論「顏色」,我們究竟在談什麼?

《顏色擷取樣本.mov》放映暨映後座談回顧
2月27日,我們迎來了一場獨特的影像對話——金馬獎最佳紀錄短片《顏色擷取樣本.mov》於療寮生活館 ChitChat LIFE 進行獨立放映暨映後座談。本片由陳卓斯與王紀堯共同執導,透過顏色的抽樣與分析,探討其在政治光譜中的象徵意義,並開啟了香港與台灣當代社會的對話。

顏色是否能夠定義政治?
顏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然而它也在政治語境中成為強烈的象徵。自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以來,「黃與藍」成為高度對立的符號,而在台灣,政治板塊長期以「藍與綠」的框架進行區分。這些顏色不僅是標誌,也蘊含著特定的歷史脈絡與社會意識形態。
《顏色擷取樣本.mov》試圖解構這種對顏色的線性理解,影片中,導演們訪談不同背景的人,將他們的政治立場「轉化」為色彩數據,並透過影像技術進行視覺化呈現。這種方法不僅挑戰了觀眾對政治光譜的刻板印象,也提供了一種新的觀看與思考方式。

從香港到台灣:政治光譜的多重樣貌
導演陳卓斯與王紀堯原本計劃紀錄一名香港人在台灣選舉期間的觀察,然而隨著拍攝的進行,主角的政治立場逐漸發生變化,這讓導演開始反思政治認同的複雜性。影片不僅是對個體變遷的記錄,更揭示了香港與台灣兩地在顏色象徵上的異同。
在座談會上,觀眾提問聚焦於:
- 顏色如何成為政治光譜的一部分?
- 香港「黃與藍」與台灣「藍與綠」的關係如何對照?
- 當個體的政治立場發生變化時,該如何理解這種轉變?
透過討論,我們發現許多台灣觀眾對於香港的政治色彩並不陌生,但對於其內部的細微差異仍存有模糊地帶。例如,在香港,「藍」可能象徵親政府立場,而在台灣,「藍」則代表國民黨的政治光譜,這些交錯的意義使得政治討論更加複雜且具挑戰性。

從 #香港黃 到 #台灣藍
值得注意的是,《顏色擷取樣本.mov》的映後座談不僅吸引了影迷,還吸引了不同政治立場的觀眾,這使得討論變得更加多元。兩位導演分享,在不同場次的放映中,觀眾的提問會有所不同,例如有些場次更關注影像技術,而有些則聚焦於政治議題。
從 #香港黃 到 #台灣藍,從 #政治光譜 到 #歷史脈絡,顏色的象徵性如何在不同語境中轉換?這場放映,也讓現場觀眾熱烈交流各自的觀點。
這場對話提醒我們,政治立場並非單一、靜態的存在,而是受個人經驗、歷史、社會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的流動體。《顏色擷取樣本.mov》不僅是關於顏色的紀錄片,它更是一場對話的開端。

色彩與社會對話:未來的可能性
顏色,作為一種視覺符號,在不同社會語境下有著多重意涵,而《顏色擷取樣本.mov》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重新思考顏色如何影響政治認同,並開啟了關於立場、歷史與對話的討論。
獨立影像的力量,不僅在於記錄,更在於激發討論。這場放映與座談讓我們見證了顏色如何成為對話的橋樑,而非單純的標籤。感謝所有到場的朋友,以及用獨立製作精神推動這部作品的兩位導演們,讓我們繼續思考,不同顏色如何塑成我們世界觀。
如果你也對色彩與政治的關係感興趣,不妨持續關注這部紀錄片的巡迴放映,也期待更多關於顏色與認同的討論能夠在不同空間展開。
📍 你對顏色的政治象徵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分享!

《顏色擷取樣本.mov》
2024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短片
導演:陳卓斯、王紀堯
語言:中文、粵語
片長:59 分鐘
導演:陳卓斯、王紀堯 @shit.will.come.true @kathy.image
海報設計:周曉林 @helenchow52
製作團隊:林賜維、賴詠易、張洛晞
@lin0000yoo @_yl.____ @_afilmbyivancheung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