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上篇】從免費到免廢:二手市集在江子翠
【活動花絮.上篇】從免費到免廢:二手市集在江子翠
免費市集的起源與精神。
免廢市集的奇妙週末
上週末,在江子翠街頭的一個不起眼小角落,發生了一件看似平凡卻意義非凡的事情——一場「免廢市集」。這並不是一場普通的二手市集,因為它跳脫了傳統的金錢交易概念,用「分享」、「交換」以及「贈與」構建了一個溫暖的社區連結空間。
你或許會問,免廢市集是什麼?其實,它的靈感來自免費市集(Free Market),但又不止於免費。它是一場對永續生活的探索,也是對資源再利用的實踐。更重要的是,它將分享的精神帶到了江子翠,讓這個活動成為了社區營造的一項嘗試。
免費市集的起源與精神
免費市集(Free Market)的概念最早起源於歐洲與北美,作為一種反消費主義的實踐。參與者無需支付金錢,只需要帶來自己的物品或技能,與他人進行交換。這種形式既是一種對過度消費文化的抗議,也是對分享經濟的讚頌。
在全球化的今天,免費市集的精神不僅未曾減弱,反而融入更多元的實踐。例如,荷蘭阿姆斯特丹的「Giveaway Shop」,不僅提供實物交換,還提供技能分享;美國的「Really Really Free Market」更是結合社區活動,讓鄰里居民透過交換彼此支持與連結。
免廢的理念:從交換到分享
上週末,我們與社區伙伴在江子翠舉辦了一場名為「年末免廢市集」的活動,不僅延續了免費市集的精神,還進一步加入了對「免廢」的實踐——透過分享與循環,讓物品的價值得以延續,也讓參與者更深刻地體會到,生活中許多看似多餘的東西,其實仍然可以發揮價值。
相比傳統的免費市集,「免廢市集」更加強調永續和實用。此次活動中,每個攤位不僅提供了免費物品,還融入了許多生活智慧。例如,一位參加者分享了她曾經喜愛的娃娃們與故事,而另一位攤主甚至親自展示手工製品的巧妙用法,讓每件物品在新主人手中重新被賦予價值。
攤主們的慷慨超越了消費交易的框架,他們當中包括:
- Amy @艾咪沒邏輯
- 艾文 @不小心創作社
- Andy @蒔漁廚房。安心水產
- HUI @實青健康管理
- 社工與學員 @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之溫心小舖
- 雯玉 & 娃娃們
- Rick @戲像學堂
- 一眾有帶東西來無私分享的社區朋友
- 來挖寶、交換、支持免廢活動的大人小孩
在此,衷心感謝所有參與活動的攤主與朋友們,是你們的付出,讓免廢的理念得以在江子翠生根發芽。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合作與可能性,也期待更多的朋友加入我們,一起用行動為社區帶來改變!
不止交換——人與物的連結
活動當天,最動人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圍繞這些物品發生的故事。一位阿姨帶著小朋友來到市集,交換了家中閒置的小家電,換回了一本故事書,她說:「這是我孫子小時候最愛的玩具,現在孩子大了,希望它能陪伴其他孩子。」
還有一家三口,帶著孩子在攤位間穿梭,孩子的雙眼因為挑選到一個小青蛙玩偶而閃閃發亮。
另一位從未參加過此類活動的年輕人分享:「很驚訝可以這樣不用花錢就能找到實用的東西,還能認識住在同一社區的人。」
更有趣的是,許多參與者從最初的交換物品,發展到分享心得與經歷。有的攤位甚至成了小型故事會,攤主不僅介紹物品的用途,還聊起了這些物品背後的設計理念與文化淵源。孩子們則圍著扭蛋機和玩偶攤,為市集增添了無數天真歡笑。
下一站,讓免廢生根
江子翠的這場免廢市集,只是一個開始。我們希望透過這次活動,讓更多人意識到分享與循環的力量。透過這樣的活動,我們不僅讓閒置物品重獲新生,也促進了鄰里間的互動與理解。
這是一次實驗,也是一次啟發。未來,我們希望在這片土地上,繼續以多元形式,探索更多關於分享、永續與社區連結的可能性。或許,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從一個市集、一個故事開始,逐漸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延伸閱讀:
- 下篇:免廢二手市集,如何成為了一個世代對話平台?
一場從孩子到長者都能參與的社區活動,如何為江子翠注入更多溫暖與活力?
精彩活動相片回顧
活動資訊
- 日期:2025 年 1 月 18 日(星期六)
- 時間:下午 1:00 至 5:00
- 地點:療寮生活館(新北市江子翠捷運站)
- 費用:免費入場
#舊物市集 #江子翠 #社區營造 #免廢市集 #療寮生活館 #ZeroWasteMarket #舊物新生